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
作者:92P小李发布时间:2021-3-2 4:29:49文章来源:网络收集
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、世界文化遗产。分布于白银市的靖远、景泰,兰州市的永登、安宁、红古,武威市的天祝、古浪、凉州、民勤,金昌市的永昌,张掖市的山丹、甘州、临泽、高台,酒泉市的肃州、金塔及嘉峪关市。跨越7个市15个县区,全长1200余公里。是防御性军事设施。另外,在甘南和临夏两州境,也有区域性长城,约200公里,不与主长城接,自成体系。亦是地方防御性军事设施。
省境长城之走向,西起嘉峪关,向东经酒泉、金塔,然后东南行经永昌、再折北至民勤,又折南而下经武威、古浪,东向入景泰,过黄河至靖远,沿河南岸东北向,出黑山峡入宁夏。是为主线。另一条复线,自武威凉州区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分出,向南穿古浪峡、越乌鞘岭,沿庄浪河,纵贯永登全境,至兰州西固区之河口,沿黄河而下,经安宁入兰州,又东北行,过桑园峡,达靖远,与主线合而入宁夏同心县。其中永昌至民勤段与汉长城合用。
长城由城、关隘、敌台、烟墩、城堡等建筑组成。因地制宜,灵活取用。少数为砖,大都以黄土夯筑。也有利用自然地形,在山脊上垒砌石块为墙或利用险山峻岭,顺势劈凿山体成墙者。还有利用地形挖成的深沟以做边壕。城墙上和城内侧修筑突出墙外的墙台和方锥体烽燧墩。部分重要地段设关口和城堡。黄土筑墙者,夯层厚13—20厘米,间杂木棍、野草等。山丹、永昌、古浪等段保存较好,城墙底宽2—4米,顶宽1—2米,残高8米左右。烽火台位城内侧,与长城相连,呈方锥体,基方6米,残高10米以上。墩距约5公里。连瞩相望,十分壮观。
甘南州,明之洮州,明朝为加强洮、岷、河三州边防,在甘青交界地带亦筑城台、设关立鄣,是为边墙。起基于洮河北岸的卓尼阿子滩乡峪古儿村,向东北伸延,经达加、巴舍、七什、干布塔、官洛、恶藏、土桥等,转向东至临潭八角乡,在八角乡之八角山顶出甘南而入临夏与河州接。全长约140余公里。依山形地势而筑,逢山掘壕,遇谷设关,平地起墙。土筑石砌者有留存。一般高6—8米,厚4—6米,顶部宽3米。
临夏州,明之河州。沿线筑二十四关,有“四关、九峡、十一沟”之说。以险山峻岭设关制塞为重要特征。东南接甘南临潭八角山入州境,越白石、太子二山脉而达积石山县小积石山,西与青海通,全线约200余公里。二十四关分别由山门、石窄和土窄、边墙、城堡组成。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。土门、积石两关是南去甘南,北去青海的重要关口。
甘肃是明朝设置的“九边”之一,也是“九边”中西北“三边”或“四镇”之一。在这个“边”或“镇”内,又有它自己的重点军事区域。崇祯时周一敬所著《甘肃镇考见略》说:“凡边,以卫腹地。甘肃于边为九之一,于三边之镇为四之一。跨河西,凡要地有九:曰甘,曰肃,曰凉,曰庄浪,曰西宁,曰靖虏,兰州与洮、河二州,并饬边备焉。”即在今酒泉、张掖、武威、永登、西宁、靖远、兰州、临夏、临潭等九个地方设置的九个重点军备区。即上述所言长城、城鄣、关隘诸遗址。这些遗址的建筑时间前后不一。据文献记载,嘉峪关及以东修筑于洪武五年(1372年),民勤一带修筑于弘治十四年(1510年),兰州一带为嘉靖时所为,而古浪一带是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筑成。甘南与临夏系洪武三年(1370年)所置。大凡明朝200多年中,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边垣的修建。是为一项长期的军事工程。
遗址保存较好,不仅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史有重要意义,而且对研究明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及西北地区的文化、民族关系、社会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。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。嘉峪关城楼、悬壁长城和山丹县位奇乡刘富村长城均已开放,供游人参观,并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。